Loading
以自然科学视角解码华夏农耕文明,汇聚历代农政机构、先贤智慧、农器发明与经典著作,展现传统农业科技脉络,并聚焦近代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,邀您共探穿越千年的土地智慧与生态哲学。
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,系统总结黄河流域旱作农业技术,提出“趣时、和土、务粪泽、早锄早获”耕作总纲
《氾胜之书》原书18卷,现存辑佚本约3700字,围绕黄河流域粟、麦、稻等作物的精耕细作展开。全书以“趋时、和土、务粪泽、早锄早获”为总纲,强调顺应天时与土壤改良的结合。在耕作技术上,提出春耕宜浅以保墒、秋耕宜深以蓄水的差异化策略,并首创“区田法”——将土地划分为一尺见方的耕作单元,集中施肥灌溉,实现“亩产百斛”(约390公斤)的高产目标,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干旱贫瘠地区,成为后世灾荒赈济的核心技术。书中详细记载“溲种法”,用动物骨汁、蚕矢、附子等调制包衣药剂拌种,通过物理隔绝与化学驱虫双重作用增强种子抗逆性,比欧洲同类技术早1500余年。此外,书中对桑树嫁接、瓠子人工授粉、冬麦压雪保墒等技术的科学描述,首次将零散农技整合为系统方法论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氾胜之提出“复种”概念,指导关中地区粟麦轮作,通过错峰种植提升土地利用率,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两年三熟制的形成。
从石声汉和万国鼎的辑录的《氾胜之书》资料看,现存《氾胜之书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,耕作栽培通论。《氾胜之书》首先提出了耕作栽培的总原则:“凡耕之本,在于趣时,和土,务粪泽,早锄早获” ;“得时之和,适地之宜,田虽薄恶,收可亩十石。”然后分别论述了土壤耕作的原则和种子处理的方法。前者,着重阐述了土壤耕作的时机和方法,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说明正确掌握适宜的土壤耕作时机的重要性。后者包括作物种子的选择、保藏和处理;而着重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处理方法──溲种法。此外还涉及播种日期的选择等。第二部分,作物栽培分论。分别介绍了禾、黍、麦、稻、稗、大豆、小豆、枲、麻、瓜、瓠、芋、桑等13作物的栽培方法,内容涉及耕作、播种、中耕、施肥、灌溉、植物保护、收获等生产环节。第三部分,特殊作物高产栽培法──区田法。这是《氾胜之书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部分,《氾胜之书》现存的三千多字中,有关区种法的文字,多达一千多字;而且在后世的农书和类书中多被征引。
《氾胜之书》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理论基石,其“精耕细作”理念成为历代农书的核心范式。书中区田法在东汉至清代被反复应用于抗旱救灾,如东汉永平年间王景治汴时推广此法,使灾区粮食自给率提升40%,《后汉书》称“流民归田者数万户”。溲种法开创种子处理科学,元代王祯《农书》中“粪种”技术即源于此。该书对生态农业的探索具有超前性,如强调“耕田之本,在于顺天时、尽地力”,这一思想比德国农学家泰伊尔的生态农业理论早1800年。18世纪经耶稣会士传入欧洲后,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在《中华帝国农业论》中盛赞其“精妙如自然法则”,英国农学家阿瑟·扬亦借鉴其深耕理论改良欧洲三圃制。尽管原书散佚,但通过《齐民要术》《太平御览》等古籍的辑录,其技术精髓得以传承,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核心文献。 阅读全书《氾胜之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