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以自然科学视角解码华夏农耕文明,汇聚历代农政机构、先贤智慧、农器发明与经典著作,展现传统农业科技脉络,并聚焦近代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,邀您共探穿越千年的土地智慧与生态哲学。

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,系统总结黄河流域旱作农业技术,提出“趣时、和土、务粪泽、早锄早获”耕作总纲

了解更多

世界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,涵盖6世纪前中国北方农林牧渔技术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农业圣经”

了解更多

中国首部南方稻作农业专著,提出“地力常新壮”理论,终结“田土种三五年即衰”的传统认知,奠定江南精耕细作体系

了解更多

集传统农学与西方科技之大成,首倡“风土论”指导作物引种,推动甘薯等高产作物普及,奠定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基础

了解更多
img
古代农民主要依靠有机肥和天然材料维持地力。最常见的是人畜粪便,他们会将牛马猪羊的粪便堆积发酵,制成“厩肥”;还会收集河塘淤泥、焚烧秸秆草木制成“灰肥”,甚至用厨余垃圾沤制堆肥。南宋《陈旉农书》记载,江南农民会在稻田里养鸭子,鸭粪直接肥田,同时鸭子吃掉害虫,形成生态循环
古人发明了多种抗旱灌溉工具。最经典的是东汉的“龙骨水车”,用脚踏或手摇带动木链刮板,能把河沟里的水提到3-5米高的田里。唐代还发明了“筒车”,借助水流推动大轮子,轮边竹筒自动舀水倒入水渠,昼夜不停工作,四川都江堰现在还有清代遗留的筒车遗址。明代《农政全书》还记载用牛皮囊、桔槔从深井取水,这些智慧至今在偏远山村仍能看到
古人用生物防治和天然药剂对抗虫害。唐代《酉阳杂俎》记载,农民会在稻田放养青蛙吃蝗虫。对于蝗灾,他们用烟熏法——在田间点燃艾草、除虫菊,烟雾驱赶飞蝗。最神奇的是“以虫治虫”:宋代《格物粗谈》记录,把柑橘树上的大黄蚁窝移到柑橘园,专门捕食蛀果害虫,这比西方生物防治早700多年
关键靠“轮作套种”和优选早熟品种。汉代《汜胜之书》就记载了粟和小麦轮作,夏天收麦后立即种粟,实现一年两熟。南宋江南农民更发展出“稻-稻-麦”三熟制:早稻三月插秧、六月收割;晚稻七月插秧、十月收割;之后在田里撒播冬小麦。此外,古人还会在桑树下种大豆、在玉米地间种红薯,提高土地利用率
比如“梯田”既能种粮又能防水土流失,如今云南哈尼梯田仍是世界文化遗产。再如“桑基鱼塘”:明代农民在鱼塘边种桑树,用桑叶养蚕,蚕粪喂鱼,塘泥肥桑,形成零废弃的生态循环系统,这种模式现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。还有“二十四节气”,战国时期形成的农耕时间表,至今指导着播种、收割

您想要在网页中投稿吗? 让我们
共同建设中国农业最强科普平台!

联系我们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