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以自然科学视角解码华夏农耕文明,汇聚历代农政机构、先贤智慧、农器发明与经典著作,展现传统农业科技脉络,并聚焦近代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,邀您共探穿越千年的土地智慧与生态哲学。
中国首部南方稻作农业专著,提出“地力常新壮”理论,终结“田土种三五年即衰”的传统认知,奠定江南精耕细作体系
《陈旉农书》共3卷22篇,1.2万余字,系统总结南宋江南稻作技术革新。在耕作体系上,陈旉提出“深耕熟耘”原则,要求水田插秧前须经三犁三耙,使土壤形成“泥绒”结构,既利于根系发育又能抑制杂草。他首创“烤田法”,即在第二次耘田后放水晒田至地表龟裂,通过短期干旱胁迫抑制无效分蘖,使稻穗饱满度提升三成,这一技术使江南水稻亩产突破3石(约180公斤)。书中首次科学阐释施肥原理,提出“用粪如用药”的精准施肥理念,区分基肥(粪肥)、追肥(麻籸)施用时机,并建立“扫除之秽、燃烧之灰、腐草败叶”的有机肥收集体系。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,陈旉以“土壤气脉论”驳斥地力递减说,指出通过稻麦轮作、豆科间作和合理施肥,“地方常新壮而收获不减”。书中还详述桑树修剪法(“腊月斩剔枯枝,春分后科斫”)、蚕室温湿度控制(“初生火宜缓,昼夜添炭不绝”)等副业技术,构建了“粮-桑-畜”复合生态农业模式。
书中对开辟肥源、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,都有精辟见解。在“耕耨之宜篇”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、晚稻田、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,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;在“薅耘之宜篇”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、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,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。此外,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,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。由于作者对黄河流域一带北方生产并不熟悉,因而把《齐民要术》等农书,讥为“空言”、“迂疏不适用”,则是他思想和实践局限性的反映。
《陈旉农书》标志着中国农学重心从北方旱作向江南稻作的战略转移,其技术体系直接推动南宋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格局的形成。书中“地力常新壮”理论打破传统认知局限,比德国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早700年,明代马一龙《农说》称其“发千古未明之理”。所载烤田技术经朝鲜《农家集成》(1429年)传入日本,促成江户时代“千刈田”高产稻作模式。在农业经济领域,陈旉提出“多虚不如少实,广种不如狭收”的集约经营思想,指导江南圩田、梯田开发,使耕地面积在南宋150年间增长两倍。该书还开创农业管理量化先河,如规定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:10、桑树行距“相去七步”,这种精准化模式被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视为“前工业时代最先进的农业规划”。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在《经济表》中借鉴其生态循环理念,称“中国农民用智慧战胜了土地的疲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