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以自然科学视角解码华夏农耕文明,汇聚历代农政机构、先贤智慧、农器发明与经典著作,展现传统农业科技脉络,并聚焦近代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,邀您共探穿越千年的土地智慧与生态哲学。

《齐民要术》

世界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,涵盖6世纪前中国北方农林牧渔技术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农业圣经”

  • 作者: 贾思勰
  • 年代: 北魏时期
img

主要内容

《齐民要术》全书10卷92篇,11万余字,构建了涵盖农、林、牧、渔、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。在作物栽培领域,贾思勰系统提出“顺天时,量地利”的生态种植原则,详细分析86种粟类品种的特性,指导农民根据土壤气候选择适宜品种。他首创“耕-耙-耱”抗旱保墒体系:秋深耕打破犁底层,春耙细碎土块,耱地镇压减少水分蒸发,这一技术使北方旱地亩产提高三成。书中首次科学论述豆科作物轮作养地原理,明确指出“凡谷田,绿豆、小豆底为上”,比欧洲诺福克轮作制早12个世纪。在畜牧领域,创立家畜外形鉴定法(“相马五脏法”),通过观察马匹骨骼肌肉判断役用性能,并收录32种疫病防治药方,如用盐豉和酒治疗马喉肿。食品加工部分详述30种酿造工艺,提出制曲温度“三七日”定律(21天发酵期),这一微生物控制技术至今仍是传统酿造业基准。尤为珍贵的是,贾思勰在《种枣篇》中记载枣树嫁接技术,通过以鸡心枣为砧木提高成活率,这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果树无性繁殖记录。

作品思想

《齐民要术》提出了选育良种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。贾思勰认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以谷类为例,书中共搜集谷类80多个品种,并按照成熟期、植株高度、产量、质量、抗逆性等特性进行分析比较,同时说明了如何保持种子纯正、不相混杂,种子播种前应做哪些工作,以期播种下去的种子能够发育完好,长出的幼芽茁壮健康。《齐民要术》中很重视对农业生产、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,描述了多种经营的可行性,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。书中种白杨一节,预算了可得收入:1亩3垄,1垄720穴,1穴屈折插1杨枝,两头出土,1亩可得4320株,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,5年可做屋椽,10年能充栋梁,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,1根5钱,1亩岁收21600文,1年若种10亩,3年一轮,那么收入将相当可观。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种以小本钱赚大钱的方法。

img
img

主要意义与贡献

《齐民要术》标志着中国古代农学从经验积累向理论体系的飞跃。其生态农业思想深刻影响东亚农耕文明,唐代日本遣唐使将其带回后,直接促成奈良时代“班田收授法”改革,奠定日本古代农业基础。书中提出的生物防治技术(如养鸭除蝗)比西方早1000年,元代《王祯农书》称其“开物成务之功,百世不刊之典”。作为文献宝库,该书保存了《汜胜之书》《四民月令》等160余种佚失古籍片段,仅引用的《诗经》农事资料就达57处,为研究先秦至南北朝农业史提供核心史料。18世纪传入欧洲后,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在《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》中将其奉为“东方农业经济模型范本”,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中引用其人工选择案例,称“中国古代农人早已掌握物种改良的钥匙”。现代农史学家石声汉指出:“没有《齐民要术》,中国农学史将失去最关键的链环。”

您想要在网页中投稿吗? 让我们
共同建设中国农业最强科普平台!

联系我们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