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By Admin
- 18 Dec, 2024
- Movie
守护文明根脉: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程
在新疆吐鲁番的戈壁深处,一条条地下暗渠静默流淌——这是汉代戍边将士创造的坎儿井,利用“竖井-暗渠-明渠”系统,将天山雪水引至绿洲,成就了“沙漠葡萄之乡”的美誉。然而随着机井普及,这项沿用两千年的灌溉智慧一度濒临消亡:2019年普查显示,全疆坎儿井仅存615条,较1950年代减少73%。类似的危机遍布全国:内蒙古游牧转场路线被公路切割,江南桑基鱼塘被工业区吞噬,岭南潮汐稻田因海平面上升盐碱化……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,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启动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程”,一场守护中华农耕文明根脉的战役就此展开。
缘起:三大困局织绘迷津
这项国家级工程直指三大困局:全国13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,34项的核心技术濒临失传;《齐民要术》《王祯农书》等典籍记载的217项传统技艺仅存56项实物证据;掌握古法的老农平均年龄超过68岁。工程聚焦三大方向:抢救性记录活态技艺,复原关键性技术体系,推动古今科技融合创新。在甘肃,工程队依据敦煌壁画复原唐代“连枷脱粒法”,发现其效率竟是现代脱粒机的80%;在太湖畔,学者从《陈旉农书》中解码宋代“塘浦圩田”水文模型,为治理蓝藻暴发提供新思路;在内蒙古,基于元代《农桑辑要》的“轮牧休草”制度被写入草原生态补偿条例,使退化草场恢复率达41%。
攻坚:技艺网络编织之路
四年间(2020-2024),工程实施“三步走”战略:首年完成全国138项遗产的“数字孪生”,利用毫米级三维扫描、多光谱成像等技术,为新疆坎儿井、云南普洱茶林等建立高精度模型;次年启动“绝技复活”计划,组织农史学家、非遗传承人、工程师组成245支联合团队,成功复原汉代“代田法”、明代“粪丹”制作等62项技艺——在陕西汉中,失传400年的“火耕水耨”法被重新验证,焚烧稻茬后灌水插秧,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3倍;第三年推进“科技嫁接”,将北斗导航植入唐代江东犁,开发出山地智能耕作机,在贵州梯田试验中降低劳动强度60%。至2024年6月,工程累计修复古代水利设施200处,抢救性记录老农口述视频5.2万小时,培训“非遗农技员”5100名,形成覆盖全国的农耕技艺传承网络。
“当我们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明代‘粪丹’时,发现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现代生物菌剂高度相似,这就是‘古为今用’的奥义。”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思明表示。孙业红(中国农大教授):“坎儿井的‘竖井-暗渠’结构比现代滴灌更节水,其‘以沙滤水’技术可解决西北地下水矿化问题。”
这场文明守护战成果斐然:在浙江湖州,桑基鱼塘系统引入物联网监测,每张蚕种的桑叶消耗量下降17%,丝绸品质恢复至明清“湖丝甲天下”水准;在宁夏贺兰山,复原的西夏“草方格固沙术”与无人机播种结合,使流动沙丘固定效率提升4倍;全球首部《农业文化遗产技术图谱》正式出版,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骨耜到清代风力水车的技术演进链条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经济激活——工程孵化的142个地标品牌中,“坎儿井葡萄”“哈尼红米”等36个产品获欧盟地理标志认证,带动产区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;在江西万年,复原的元代“火耕法”催生有机稻米产业链,2023年出口额突破800万美元。


成果:跨越千年守护农业遗产
抢救性保护催生了新型保护模式。江苏兴化垛田构建起"水上森林-垛田-沟塘"三维生态系统,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保护前提升2.3倍。陕西佳县古枣园建立全球首个枣树基因库,保存古枣树种质资源217份,其中3个濒危品种已实现产业化开发。这些实践验证了"在利用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"的科学路径。
数字化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农业农村部搭建的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已收录2.6万份传统农具图纸、4800小时农耕技艺影像资料,利用3D建模技术复原62类消失的传统农具。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,区块链技术完整记录从古法栽培到炭焙工艺的189道工序,构建起不可篡改的文化传承链。
这项工程培育出56万新型职业农民,使平均年龄38岁的年轻群体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主力。2023年监测显示,保护区内农民人均收入较周边地区高出24%,73%的青少年表示愿意继承传统农技。当无人机巡田与牛耕体验课在贵州从江侗乡并行,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正在谱写新的农耕文明篇章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构建“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基因库”,利用AI解读10万页古籍,让《天工开物》里的智慧持续照亮乡村振兴之路。从坎儿井的潺潺水声到智能犁的轰鸣,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:守护农业遗产,就是守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。
02 热门评论
侬姬强
03.20, 2024 at 2:37 pm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博大精深,令人惊叹!
回复李明
3.20, 2024 at 2:37 pm中国农业传统技艺的保护真是一大幸事!让我们目睹古人的智慧!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