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By Admin
- 18 Dec, 2024
- Movie
四川眉山苏祠智慧农场:千年东坡农法的数字新生
在四川眉山三苏祠旁,一片稻田正上演着跨越千年的“古今对话”——无人机掠过青翠稻浪,将苏轼《东坡八首》中“粪壤频灌之”的施肥指令精准执行;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仿效宋代“烤田法”自动调节水位。这座占地1200亩的“苏祠智慧农场”,自2020年启动以来,将东坡居士的农耕智慧注入数字科技,开创了一条“古法为魂、智能为骨”的现代农业新路,更在2023年斩获联合国粮农组织“数字农业创新奖”,让世界看见中国农业的文明韧性。
项目的萌芽源于一场危机:2018年,眉山农业部门发现,当地传统稻作体系因过度依赖化肥农药,土壤有机质含量降至1.2%,远低于宋代《陈旉农书》所述的“美田标准”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苏轼笔下“泥芹有宿根,一寸嗟独在”的本地香稻品种濒临灭绝。为扭转困局,眉山市政府联合四川农业大学、中国农科院,于2020年启动“苏祠智慧农场”项目,目标从《东坡八首》《秧马歌》等诗文典籍中解码宋代农耕技术,构建“数字东坡农法”体系。
攻坚:数字技术与传统农法的深度融合
四川眉山苏祠智慧农场以“天府粮仓”永丰片区为核心,将千年东坡农耕智慧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。依托“天府星座”卫星系统,农场构建了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,通过卫星遥感、地面传感器和无人机协同作业,实时采集土壤墒情、作物长势等数据,为传统农法注入精准决策能力。例如,永丰村3340亩高标准农田部署了全自动孢子捕捉仪、虫情监测系统等设备,结合卫星数据,实现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种田”的跨越,水稻亩产最高达863.4公斤,较传统种植提升17%。
在传承东坡“稻鱼共生”生态模式的基础上,农场引入智能环沟系统与数字水肥调控技术。通过传感器动态监测稻田水质,自动调节鱼虾养殖密度与投喂量,使“一田三收”模式每亩增收超8000元,既保留了传统循环农业的生态价值,又通过科技手段放大了经济效益。此外,农场还将东坡文化符号融入生产场景,利用多品种水稻设计“稻田画”,打造农旅融合新IP,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,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文化体验延伸。
创新:全产业链升级与可持续成果
智慧农场的数字化革新覆盖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。凯盛浩丰智慧农业园引进荷兰无土栽培技术,通过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,实现番茄年产量3200吨,产值2900万元,较传统种植效率提升5-6倍。同时,农场构建“稻+药轮作”复合模式,利用川芎与水稻的季节互补性,盘活土地资源,全区6.7万亩轮作田年产值达1.9亿元,土地利用率提升40%。
在管理层面,农场联合高校成立“科技小院”,推动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。例如,四川农业大学团队通过土壤温室气体监测,优化施肥方案,减少碳排放20%;“低碳种养”项目辐射2000余农户,发放技术手册超千份,助力农业绿色转型。品牌化战略亦成效显著,“东坡稻1号”等自主品种推广万亩,带动本地大米溢价30%,并通过电商平台直连消费终端,形成“产研销”一体化链条。
“当我们在实验室分析‘粪药’堆肥的微生物群落时,发现其放线菌含量是现代化肥的300倍,这正是苏轼所说的‘土膏欲动雨频催’的科学内核。”项目首席科学家、四川农大教授王西瑶表示。正如农场技术总监张帆所言:“智能设备只是工具,真正让土地复活的,是东坡先生‘天人共育’的农耕哲学。”
四年间(2020-2024),农场完成三大技术融合:其一复原苏轼“粪药”施肥法,依据《东坡志林》“以粪滋土,犹药养身”的记载,将猪粪、菜籽饼、草木灰按7:2:1比例堆肥,结合光谱分析确定最佳施用时机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回升至2.8%;其二重建宋代“烤田”技术,在分蘖期通过智能水位阀排干田水,AI系统依据叶面温度、根系扫描数据动态调节烤田强度,较传统人工控水效率提升5倍;其三复活“秧马”农具,基于苏轼《秧马歌》描述的“腹如小舟昂其首”,设计出电动辅助插秧船,降低弯腰劳作强度70%。这些古法并非简单复制——团队从明代《天工开物》中提炼出“水火既济”生态观,开发出“稻-鸭-菌”循环系统:稻田养鸭除草,鸭粪培育赤松茸,菌渣还田肥地,形成闭合链条。


智慧农场的数字化革新覆盖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。凯盛浩丰智慧农业园引进荷兰无土栽培技术,通过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,实现番茄年产量3200吨,产值2900万元,较传统种植效率提升5-6倍。同时,农场构建“稻+药轮作”复合模式,利用川芎与水稻的季节互补性,盘活土地资源,全区6.7万亩轮作田年产值达1.9亿元,土地利用率提升40%。
展望:数字农法的全域赋能
这场“让古籍活在田间”的实践,结出丰硕成果:2023年,农场水稻亩产达680公斤,较周边常规种植区高出15%,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70%;复原的宋代“玻璃葱”(苏轼诗中珍品)通过欧盟有机认证,单价是普通大葱的8倍;更培育出“东坡香稻1号”,其茉莉香型基因与《禾谱》记载的“香禾”高度匹配。经济效应带动文化复兴——农场开设“东坡农学堂”,培训村民古籍农法,67岁的农民李建国如今能背诵《秧马歌》指导智能插秧;开发的VR农耕体验系统,让游客“穿越”宋代与苏轼共耕,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。从《东坡八首》的诗意到物联网的代码,从宋代的秧马到电驱插秧船,眉山智慧农场证明:真正的农业创新,是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。
眉山智慧农场的实践,不仅重塑了传统农法的生命力,更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样板。未来,农场计划深化“天府星座”数据应用,拓展人工智能算法在病虫害预测、产量模拟等领域的应用,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,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乡村旅游,目标是建成国家级农业数字化示范区。通过持续激活“千年农技+现代科技”的双轮驱动,眉山正书写着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篇章。
02 热门评论
侬姬强
03.20, 2024 at 2:37 pm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博大精深,令人惊叹!
回复李明
3.20, 2024 at 2:37 pm中国农业古代科技的保护真是一大幸事!让我们目睹古人的智慧!应重视应用!
回复